廣東粵劇學校是一所隸屬廣東省文化廳、教育廳領導的多學科綜合性的中等藝術專業(yè)學校。學校創(chuàng)建于1958年,已有50余年的辦學歷史。1980年由中央文化部、教育部確定為全國十所重點藝術中專學校之一。
中文名:廣東粵劇學校 外文名:Guangdong cantonese opera school
創(chuàng)辦時間:1958年 類 別 :多學科綜合性的中等藝術專業(yè)學校
知名校友:袁奇峰 所屬地區(qū):佛山市南海區(qū)
隸 屬:廣東省文化廳、教育廳
地 位:全國十所重點藝術中專學校之一
學?,F(xiàn)設有粵劇表演、粵劇音樂伴奏、音樂、舞蹈、曲藝、電腦美術、舞臺美術、影視表演、群眾文化藝術、旅游藝術等專業(yè),現(xiàn)在校學生628人。在編教職員工90人,還有外聘專業(yè)教師30人,其中高級職稱12人,學校設有正副校長、人秘科、教務科、粵劇科、音舞科、學生科、行政科 、大專部和招生與就業(yè)指導辦公室。
廣東粵劇學校成立于1958年,前身為廣州市老藝人粵劇團附屬少年粵劇訓練班。辦學地點最初在廣州河南海幢公園大殿里,由一代粵劇宗師、有“小生王”美譽的白駒榮先生任校長。
立校之初、學校的教師皆為當時粵劇名宿名藝人如靚少英、李翠芳、新珠、曾三多、羅家樹、宋郁文、梁家森、陳少俠、陳榮佳、新貴妃、金山炳、孫頌文、馮源初、阮水、區(qū)疊、馮廉等。1958年下半年,校址移至西湖路流水井3號(今廣東曲藝團團部),更名為“廣州粵劇學?!薄^k學不到一年,便有一批影響較大的劇目公演。如《二堂放子》、《秦香蓮》、《寶蓮燈》、《水淹七軍》、《武松大鬧獅子樓》等戲?qū)?。當時的《羊城晚報》和《廣州日報》曾連篇報道,影響廣泛。1960,由時任省文教委書的區(qū)夢覺同志批準,學校搬至犀牛路5號(原民族學院),始定名為“廣東粵劇學校”。至文革前,粵劇學校共有學生300多人,設有粵劇表演、粵劇音樂伴奏及舞臺美術等專業(yè)。當時,粵劇學校是廣東對外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窗口,每年都接待大批外賓,有來自瑞典、法國、意大利、西班牙、歐洲各社會主義國家和亞洲、非洲、拉丁美洲的文化使者、學者及藝術家。越南民主共和國胡志明主席看過粵劇學校演出后,大加贊賞,即請區(qū)夢覺同志讓粵劇學校幫越南組建一個青年粵劇團,由學校派出教師赴湛江為越南辦起一期青少年粵劇培訓班。一年后(1964年),該團便首演于廣州,以一出《山鄉(xiāng)風云》及當時中南五省出名的折子戲《補鍋》、《游鄉(xiāng)》、《打銅鑼》一炮打響。該團四周后在越南還受到胡志明主席的嘉獎。
1969年學校停辦,校址移作它用。1971年恢復辦學,學校選址元崗(廣州羊城手表廠舊址)。1983年重返犀牛路5號辦學,但校園面積只剩五分之一。1993年學校搬出犀牛路5號(今東風東699號),整整十年學校都在租用場地進行辦學,備嘗流離失所之艱辛。2003年,得省委省政府省文化廳關懷支持,學校終于落戶南海大瀝,擁有屬于自己的永久校園!
1980年,粵劇學校曾被文化部教育部確定為全國十所重點藝術中專學校之一。白駒榮、紅線女兩校長辦學非常重視嗓音訓練與研究,因此粵劇學校的嗓音訓練與研究在全國戲曲同行中一直起示范作用。此外,南拳、南派武技及粵劇音樂鑼鼓伴奏也是粵劇學校專業(yè)強項,為同行認可。2003年,粵劇學?;泟I(yè)被通過確定為全省藝術教育示范專業(yè)。2004年學校通過重新評估,被評為廣東省重點藝術中專學校。
五十余年來,學校堅持黨的教育方針,以培養(yǎng)德、智、體、美全面發(fā)展,適應社會需要的粵劇藝術人才為目標,堅持進行全面、系統(tǒng)、規(guī)范的專業(yè)訓練,培養(yǎng)了四千多名學生,為全省專業(yè)文藝團體輸送了大量的藝術人才,絕大多數(shù)畢業(yè)生現(xiàn)已成為各藝術院團的業(yè)務骨干或擔任文化部門領導職務,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。如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林錦屏、彭熾權、丁凡(現(xiàn)任廣東粵劇藝術大劇院院長)、曹秀琴(現(xiàn)任廣東粵劇藝術大劇院副院長)、郭鳳女、關青、蘇春梅、梁淑卿、李淑勤、瓊霞、蔣文端、余湯麗、孫業(yè)鴻、丘小娜;著名粵劇導演梁建忠、何篤忠;著名編劇作曲李時成、何篤忠、崔德鑾;粵劇新星彭慶華、曾小敏、文汝青;曲藝紅星梁玉嶸、李敏華、潘芊芊、廖倚、王惠蘭等,皆是粵劇學校優(yōu)秀的畢業(yè)生,當今粵劇界的佼佼者。他們不僅是粵劇業(yè)內(nèi)公認的著名人物,在美國、加拿大、東南亞及港、澳、臺地區(qū),也享有很高的聲譽。